最近,因「讀自然組投資報酬率較高」一事,在國內教育爭議上吵得沸沸揚揚,也凸顯我國教育政策長期以來的「物質」取向。
長久以來,教育部不論在高中高職的比例分配或大學科系的成立上,都有其人力規劃的教育政策取向。因此,教育部的教育政策,是直接為經濟部門服務,矮化為經濟部屬下的「人力規劃司」。教育固然可投入經濟建設的行列,但經濟建設卻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在於讓每一位國民都能求得最大的內在發展,而使其在社會上獲得最大實現的可能性。
就人民生活而言,精神文化上的出路更為重要,否則人極有可能在追求金錢的過程中,淹沒了自己的人性價值,而成為物質生活的工具。而且,《教育基本法》第二條規定,教育目的之一在於:人文涵養的養成。但是,從我國目前的自然組與社會組分別,再加上升學主義的影響,使得人文涵養這個教育目的已被打入「冷宮」。
具體來說,在七月指定科目考試時,自然組絕大多數考生考數學甲之外,也報名考數學乙,就是為了搶社會組商管科系。社會組考生許多領域被自然組考生攻陷,愈來愈弱勢,這也難怪教育部官員會說出「自然組較有競爭優勢」的話。但是,如此的教育政策,對台灣真的是良善的嗎?事實上,自然學科的發展,並無法脫離人文關懷的養成。否則,人將淪為科技產物下的客體。
舉例來說,唯有具有人文關懷的涵養,才會真正懂得為何「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唯有透過人文科學的引領,科學才會真正為人而存在。也就是說,人是科學發展的目的,科技的演進僅是手段,這個手段與目的的關係必須被確立。也只有達成此目標後,我們才能大聲說:台灣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富庶」寶島,而非僅是一個在資本主義上彰顯的「掠奪者」或「暴發戶」。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當國家制訂相關的教育政策、當國家掌握考試的利器,則國家教育的實施成為了影響最多人民的政策,因為每個人從小即必接受義務教育。如果國家的教育政策,讓人民從小便認知到「金錢」、「物質」才是「王道」,那麼,人民間的冷漠與自私自利似乎也成為了當然。如此一來,如何奢求人民能夠參與公共事務?期待人民在有能力時回饋國家?甚至在利益衝突時如何讓人民不背棄國家?
教育政策其實猶如刀之兩刃,它因直接影響人民權利甚劇,所以應為執政者念茲在茲的活塞,如果沒有真正有利於多數人民生活,從而並非著眼於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可能幸福,那自然會形成傷害執政團隊的反彈力量。就此而言,如何培養以人為本的教育政策形成者與執行者,就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了。
畢竟,教育政策時常是教育改革成果的執行,這是體制外教改運動有成後,必須面對體制化的實踐瓶頸。也就是說,教育改革本身是社會運動,因不滿現行教育體制而發起,但運動成功後的政策化與法制化結果,卻必須回歸到教育體制內。這裡的實證矛盾循環,是任何社會運動成功後的宿命,也是教育改革後的政策化與法制化的難題。在此,政策化與法制化的工作,幾乎是由政府(體制內的人)主導,如果無法引進教育改革者的參與及主導,我們幾乎可看出十幾年來教改失敗的端倪。
用心想想,體制外的人,努力編織美夢,卻由體制內的人,負責築夢的工作,亂成一團,不難想像。
圖片、設計及排版:吳政璋 研發快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