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學入產」和「由產入學」:台灣產學聯手振興經濟的新展望?
馮達旋
國立成功大學資深執行副校長
本演說發表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萌芽工作坊:台灣科技前瞻的里程碑」。
台北:科技大樓
工作坊主席:王佑曾院士
王院士佑曾、國科會汪主任、教育部倪主任、以及來自台灣台北和高雄的其他八所研究型大學的優秀的學術同僚、各位女士和先生們,能受王院士的邀請,來談這個對於台灣和亞太地區都十分重要的主題,我謹代表成功大學表達萬分的謝意。這個課題具有學術和經濟兩方面的重要性!此外,如果經濟能影響政治,那麼這個課題還具有政治上的重要性!
說真的,王院士,雖然我認識「germination」,也就是中文裡的「萌芽」二字,但還沒見過它被用在描述台灣、尤其是大學裡目前正在醞釀發展的科技轉型新紀元上;這種用法很詩意!各位能用如此簡潔的方式表達這種概念,真是太好了!
身為台灣一所研究型大學的主管,假如不為成功大學趁機宣傳,那就是怠忽職守。當然,相信在座的各位很了解成大,可能比我還深入,因為我九個月之前才剛來到台灣。
成功大學概況
成功大學有九個學院和五十幾個研究所。
在我想為成大宣傳的事項裡,有兩點影響我們的智識產值甚深,也和王院士的「萌發」概念有直接的關連!
首先,成大學生人數約為21,000人,其中約一半是研究生。我們的教師約有1,250人,也就是每位教師在財務和智識上需承擔約8個研究生。其實,我還看過某些科系的教授,實驗室裡大約有20幾個研究生。和日本的京都大學相比,他們的學生數和成大相當,但教師超過3,000人。這意味著雖然成大的教師傑出又勤奮,但這種工作量在學術及體能兩方面都不利。
其次,成大每年的總研究經費約為八千萬美元,加上教育部五年五百億的經費,以及教授們十二個月的薪水都已由教育部支付,不需要從研究經費中支付暑假三個月的薪水,和遠低於美國大學的平均開銷,其實成大的研究經費高達一億美元。
我想用趣味的方式來解讀這個數字。我對美國德州很熟,排除像M.D.安德生癌症研究中心這種另一類的醫科大學,可以說全美只有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和德州農工大學每年的研究經費遠高於成大。但以總人數來看,這兩所學校超過成大很多。其他的研究型大學,如休士頓大學、德州科技大學和萊斯大學都和成大規模相當。假如再把購買力這個因素加入考量,成大的規模不僅如此。
這是說台灣的研究型大學研究產值已經接近、甚至超過美國的同型大學。科技轉型的紀元已經在向台灣的大學敲門了,正等著萌發茁壯!這使王院士提出的議題更振奮人心!
成功大學的使命是什麼?在校園四處,無論是工程、醫學、人文或社會科學領域,看法都是「成為南台灣、台灣以及亞太地區的知識和經濟引擎」。
聽起來很好,但能實踐嗎?我想,只要能刺激經濟和學術協同發展,這理想就能實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