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卡內基教育促進基金會將符合以下標準的大學歸類為「第一類研究型大學」,詳細內容請參考1994年的版本:http://www.carnegiefoundation.org/
- 提供全方位的學士課程
- 致力於碩士至博士班的教育
- 高度重視研究
- 每年至少頒發50位博士學位
- 每年得到至少四千萬美金的政府補助
「人群、概念、工具和單位卓越」向來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之座右銘(用詞最近有些調整),我自己再加入一點:充足的補助經費。任何一個國家,如果能達到以上五項標準,想必假以時日,他們必能在科學和工程經營方面有傑出表現,甚至在自己國家內都能培育出諾貝爾獎得主。
謹記著NSF的座右銘,且握有充足的經費補助(包括香港賽馬會的大筆捐助),筆者(張)於1980年代末,應吳家瑋教授之邀,擔任香港科技大學之學術顧問,與柏克萊大學的王佑曾博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Chih-Yung Chien、JPL的Jay Chen等人,一同規畫和設計一所大型的現代研究型大學。根據最近剛出刊的「時報高等教育增刊」,該大學在科技領域已排名全球第十七名。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校長瑪麗安福克斯(Marye Anne Fox)最近指出,身為全球十大研究型大學之一,她努力試著「結合頂尖的師生團隊…投資他們所需的…提供他們最先進的技術和設施…。」
接下來,筆者會舉工程領域為例,來說明一所研究型大學的會面臨的新文化和發展。筆者也加入了一些個人的經驗佐以說明。
工程發展
深切體認到終生學習為一位現代專業人士的必備習慣,在過去五年裡,筆者(張)協助推動NSF在西北大學設立奈米機械和材料的夏日學院,每年訓練130位教師、博士後研究員等,使其具備奈米科技的知識。詳情請參考 http:// tam. northwestern. edu/summerinstitute/Home.htm。該學院又開始了新的五年課程。最近張也幫助北京清華大學建立了類似的研究所,該所由NSF和NSFC(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出資成立。工程領域瞬息萬變。筆者一向非常支持一項新的奈米和生物機械的領域。2004年,筆者在NSF協助創立了研究該領域的計畫。為了刺激相關研究單位的活動,他也發表了幾篇相關領域的論文,例如:Chong, K. P., “ Nan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J. of Physics & Chemistry of Solids, 65(2004) 1501-1506, Elsevier.(該論文為 ScienceDirect 期刊資料庫選出的「最棒的25篇論文」首獎)。
|
身為NSF土木基礎建設系統(CIS)團隊的主席,筆者亦帶領該團隊並建立共識,開始一項大型NSF的CIS計畫,以系統性和整合性的方式改變大學文化。最近他也主導了一件大型的跨學門案子,其中涉及許多NSF部門。由於因為大多相關基礎建設都已經在損壞當中,也變得越來越不安全,該案子提出了關於材料和結構的耐用模組和加速測試之計畫。
在2005年NSF的工程任務團隊執行了一個「為何需要工程」的案子,並作出了一項報告( http://www.nsf.gov/ attachments/ 104206/ public/Final_Case.doc)說明為何需要工程教育和相關專業。該報告也提出了在工程科學課程和實作中所需要的重大改變。
隨著電腦硬體和軟體的進步,電腦模擬和虛擬已逐漸成為工程和科學研究方法的主流。NSF以模擬工程科學為基礎的藍絲帶團隊(主席為Tinsley Oden)於2005年成立,該團隊對於電腦科學、工程學、模擬和其他領域,做出許多大膽的建議。此舉已持續獲得許多聯邦單位的支持,也因此開始了一項世界性的評估研究(http://www.wtec.org/sbes)。這種以模擬為基礎的工程科學原本對工程和科學領域應該有很大的影響力的,也許可能引發另一個工業革命。請參考: http://www.nsf.gov/ pubs/reports /sbes_final_report.pdf
結語
紐約時報的得獎專欄作家湯瑪斯佛里曼,在他「世界是平的」一書當中, 讓「他的讀者在這光怪陸離的世局裡,能理出個頭緒來。他用他獨特的能力來詮譯複雜的外交政策和經濟議題,佛里曼清楚地解釋了,世界的平面化是如何在第一道曙光照向二十一世紀時發生,該現象對國家、企業、社團,及個人有何意義,以及各國政府、社會應該和必須如何適應。」其中當然也包括了研究型大學。最近在NSF舉辦一場研討會,主題為「5XME」,該研討會深入探討了如何訓練出比亞洲開發中國家強上五倍(研討會即以之為名)的美國機械工程師,及如何在平面化的世界中仍保有優勢。簡言之,培養出下一代的工程師、科學家、醫學博士、研究員和公務員,研究型大學實在是責無旁貸。
要建立一個能確保國家生存和繁榮的企業,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座右銘「人群、概念、工具和單位卓越」加上「充足的補助經費」已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本文僅代表筆者立場,不代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