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我的父親? -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印度、中國與美國 馮達旋
這場會議的議題與本人、美國和全世界都有非常深刻關連,能參與這場會議,本人深感榮幸,也有些忐忑不安。
我得承認今天在這,有兩件事我想「蒙混」過去。第一件是幾個月前,本會主辦人邀請我到達拉斯德州大學擔任研究暨經濟發展的副校長,但我在三週前,即九月一日,就已經接受台灣國立成功大學的聘請,擔任資深執行副校長了。
第二件是我覺得在這八月會議的參加者中,我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畢竟我不是一位經濟學家,也不是一位政治或社會學家,更稱不上是一位哲學家。充其量我只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在印度出生,從大學到碩士,到博士後研究,都是在美國受教育的,然後在過去的二十五年我拜訪了亞太地區逾120次。所以也許我的觀點就像中國人所謂的「井底之蛙」吧!
在北德州印度理工大學校友會2005年10月所辦的年會中,我受邀作主講貴賓,講題為:印度、美國和中國:21世紀的三部曲或三重奏?這三個國家在21世紀如何地舉足輕重,全都仰賴他們之間的依存關係了。
容我分享一件事,雖然非常個人,但我相信跟今天會議的主題有很深切的關連。
|
稍早我提到我在印度新德里出生,之所以會在那出生,是因為我母親(在美國受教的鋼琴家)當時在那,而我們全家會在那,是因為我父親(1937年拿到紐約大學法學博士,卻從未執業過,只在新聞界工作)是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的英文主編。我在達拉斯演講的數週後,我兒子也被紐約大學法學院錄取,實在令人欣喜。當他去面試時,他還挖出我父親的事。因為家父在1950年就過世了,所以我對他的印象也已淡薄,但我兒子的舉動,又勾起我對家父的興趣。
那件事過了幾天後,一個週六早晨,當我在上網時,我突然有個衝動想用Google搜尋我父親!我不確定他名字正確的英文拼音,所以就鍵入「Paul Feng」和「印度」。
搜尋的結果讓我非常震驚!Google 萬歲!搜尋的結果出現在以下網址: http://www.burmalibrary.org/reg.burma/ archives/200101/msg00016.html 。該網站中有篇文章,十分引人入迷,作者為 Manoj Das (希望在我們的貴賓當中,能有位認識他),標題為「塑造亞洲的定位」,被刊登在 2001 年 1月 7日的 The Hindu [報紙]上。整篇文章都很值得深深一讀,但讓我感到震驚的是下面這部份,想與各位分享。
「我們在印度,跟其他的亞洲國家一樣,對於西方世界對我們文化的影響是否有其可取之處、它的必然性或傳統與現代的關係這樣的議題常引發高度討論。
像中國在1920年代,為擁護西方價值和理想所發起的五四運動,對於我們的傳統,也有反對的聲音,這些聲音也得到許多重視。這類經驗的交換無疑是非常有教育價值的。
|